我1929年生于溫州,幼年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隨家遷居江西,1942年考入設在贛州大后方的國立十九中學;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浙,轉入著名的省立杭高就讀;中學畢業正值杭州解放,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成為新中國首批大學生,攻讀化工專業。按國家要求,大學三年級時提前畢業,1953年進入國防工業,從事表面處理與防腐蝕專業,由此進入了電鍍這個技術領域。


  當時以學習蘇聯先進科技為主,力圖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鑒于缺乏電鍍專業技術類參考書,在20世紀60年代,我與人合作翻譯出版了前蘇聯《電鍍與油漆手冊》,為前蘇聯《電鍍工作者手冊》的出版做校譯工作。這些圖書填補了當時的空白,客觀上對我國建國初期的電鍍工作者起到了啟蒙作用,讓他們開拓了新的視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西方技術盲目的依賴性,掌握了技術自主權。


  自幼受到溫州祖輩開拓精神的熏陶,我在電鍍領域力求扎實的學識功底,掌握和利用技術攻克難關;雖沒有各種堂皇的頭銜和絢麗的光環,卻不斷有新的發現與創造,服務于民。20世紀80年代在打破職務禁區后,我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受聘為《上海電鍍》雜志編委。90年代退休后,我仍以飽滿的精神,總結經驗,潛心鉆研,寫出了10多篇技術論文,發表在電鍍專刊上。其中最受歡迎的可能是《仿金(24K)電鍍實用技術》一文,發表在2000年第六屆全國電鍍與精飾學術年會(金華)論文集上,獲得優秀論文獎。因為公開了我當時研制和總結的鍍24K仿金新工藝,轟動一時,此后受邀在各地電鍍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受到歡迎。


 近些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帶動了電鍍行業的發展。小業主們只需花上萬元的資金,購買電鍍設備及化工原料,即可進行小型的電鍍生產。雖然早有環保條例,但早期還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管理不嚴,因此,電鍍行業負擔較輕,收益一般比較高,中小電鍍企業收入頗豐,掘得第一桶金。


 但當電鍍行業造成環境污染,后果嚴重,民怨沸騰,政府也開始大力進行環境整治,在各地建立大型的電鍍園區,集中治理污水排放,力圖從根本上杜絕偷排漏排的弊端。目前,由于國家嚴厲的環保政策,廢水的排放要達標,電鍍企業經濟的支出較大,如每噸水在排放后的處理達標的水處理費要十幾元甚至數十元。如電鍍企業有較大的規模,廢液在一萬升以上,則必須實施自動線生產,設備的維護和工人工資的支出都比較高,規模大的電鍍企業可能要靠銀行貸款,銀行利息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電鍍企業的收益由于競爭的加劇而提不上去。因此,電鍍企業如不改革,奮起應變,恐難免遭受淘汰之厄運。


 優勝劣汰是自然發展規律。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技術和資金處于劣勢的電鍍企業難免遭到淘汰。但是也應該看到,市場對電鍍有客觀的需求,總有那些有志于改革和創新的電鍍企業,在困境中覓得生機,突破困境,走出新的路子,進一步發展壯大,成為我國電鍍行業的中堅力量。因此,不能坐以待斃,事在人為。


 在不銹鋼電鍍與精飾領域,電鍍企業的改革和創新就能減輕環保的壓力,產生非常好的效益。這也是本書修訂再版的主題之一。


 例如,選用不銹鋼,以代替不耐蝕的材料,但是不銹鋼有些性能達不到要求,這時,可對不銹鋼采取環保性表面處理措施,以提高其耐蝕性。本書中的第5章高溫抗氧化涂層及耐蝕涂層中,提供對不銹鋼的諸多表面處理方法,以改善不銹鋼適應各種環境的使用需求,可以避免不銹鋼電鍍帶來的環境污染;在第6章中提供檸檬酸化學鈍化方法,摒棄傳統的“硝酸+重鉻酸鉀”的鈍化溶液。


 又如,不銹鋼的花色品種的開發可謂百花齊放,而且綠色環保。可以不用有機染料,就能將不銹鋼著成黑、黃、藍、綠、金黃、紅等鮮艷的外觀;在第9章中電化學著彩色中,推薦不用硫酸、鉻酸的電解液,也能制得豐富多彩的顏色;在第10章中的著色、蝕刻,更可以制造出精飾浮雕產品,各式各樣的花色品種,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在第11章中,將普通的鐵制品鍍上一層不銹鋼外層,大大提高產品的價值和品級。


 我在2000年前后發表了不銹鋼表面處理系列文章,后經整理和補充,于2004年出版《不銹鋼表面處理技術》第一版。十多年來,發行一萬五千多冊,得到成千上萬的讀者的關注。


 這次修訂,恰逢國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強調創新、綠色等發展理念。因而我主要通過文獻調研,獲取了大量的符合創新、綠色環保的新工藝和新方法,把這些新的內容融人到修訂版文稿中。要感謝這些文獻的作者富有創意的工作!


 有感于自己幾十年執著于表面技術的經歷,有感于創新、綠色等發展理念對于電鍍行業、對于不銹鋼電鍍與精飾技術的重要意義,寫就本文,代為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