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軋機亦稱皮爾格軋管機,1891年由曼乃斯曼兄弟發明,1900年將芯棒設計成移動式為止才達到完全機械化,成為目前狀態,其操作過程如圖4-21所示。


圖 21.jpg



  此軋機操作的基本特點是鍛軋,軋輥旋轉方向與軋件送進方向相反,軋輥孔型沿圓周為變斷面,軋制時軋件反送進方向運行。送料由做往復運動的芯棒送進機構完成,這種軋制形式的延伸系數為7~15,可用鋼錠直接生產。目前主要用于生產大直徑中、厚壁管、異形管,利用鍛軋的特點還可生產合金鋼管。生產的規格范圍外徑為114~665mm;壁厚2.5~100mm;軋后長度可達40m.該軋機的主要缺點是:效率低,輔助操作時間占整個周期的25%;孔型不易加工;芯棒長,生產規格范圍窄,壁厚精度低。為減少周期,軋機皆采用線外插芯棒鍛頭,再送往主機軋制,以減少輔助操作時間。為改善周期軋機加工的規格尺寸窄的問題,有的配以張力減徑來擴大機組生產規格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