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是繼“一五”計劃后的第一個比較完備的五年計劃。黨和國家確立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加快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國內外貿易等各行各業出現繁榮興旺的局面,諸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六五”時期,黨和國家把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作為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戰略任務,大力推行承包制,將留利中的生產發展基金絕大多數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著手解決工藝落后、裝備陳舊、品種短缺、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這一時期,我國不銹鋼企業通過引進、改造和建設并舉的途徑,推動我國不銹鋼的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1980-1983年,撫順鋼廠先后從聯邦德國引進當時被國內稱為“五朵金花”的首套(臺)真空感應爐、真空自耗爐、VOD/VHD精煉爐、2000噸快鍛機和1000噸精鍛機。在冶金工業部的支持下,太鋼組建了解決不銹鋼試生產中關鍵工藝問題的攻關組,主要解決太鋼不銹鋼生產關鍵技術問題。1982年4月26日,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和安裝的第一臺18噸氬氧爐外精煉爐(AOD)在太鋼開工建設,1983年9月17日竣工投產,煉出了我國第一爐超低碳不銹鋼。1983年11月6日,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和安裝的第一臺1280毫米立式不銹鋼板坯連鑄機在太鋼開工建設,1985年12月28日建成投產,拉開了我國不銹鋼生產連鑄化的序幕,填補了我國合金鋼連鑄技術的空白。1980-1985年,太鋼先后完成了18噸氬氧精煉爐、不銹鋼板坯連鑄機、不銹鋼光亮線退火機組等工程;配套建設了1萬立方米制氧機、15萬立方米煤氣儲柜以及高爐電除塵、酚水生化處理等環保項目,形成了年產8萬噸不銹鋼的能力。與此同時,上鋼三廠、重慶特鋼和上鋼五廠相繼又有板坯、方坯連鑄機投入生產。
圍繞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不銹鋼產品和技術研發取得一批新成果。鋼鐵研究總院、上鋼三廠、703所、211廠開展的電渣重熔3И811 雙相不銹鋼冷軋薄板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鋼鐵研究總院、撫鋼、保定膠片廠聯合開展的00Crl4Ni6Mo2AINb高強不銹鋼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獎;鋼鐵研究總院、撫順鋼廠、31所開展的0Cr21Ni6Mn9N高強不銹鋼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江西鋼廠、北京251廠、武漢建材工業學院開展的高強不銹鋼帶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撫順鋼廠、鞍鋼、哈電機等開展的葛洲壩水電機組用G817高強不銹鋼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撫順鋼廠、中科院電工所開展的永磁高速同步電機轉子用高強無磁不銹鋼0Cr21Ni6Mn9N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撫順鋼廠、中科院電工所開展的永磁高速同步電機轉子用高強導磁不銹鋼00Cr14Ni6Mo2AlNb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上鋼三廠、上海新新機器廠開展的9И811雙相不銹鋼脆性本質研究成果,本特鋼、鋼鐵研究總院、西安冶金建筑學院開展的30/60萬千瓦汽輪機葉片鋼0Cr16Ni4Cu3.5Nb生產工藝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江西鋼廠、601所開展的瞬時高溫彈簧用高強不銹鋼研究成果,鋼鐵研究總院、撫順鋼廠、上海第三鋼鐵廠等研制的00Cr15Ni6 高強不銹鋼、1Cr12Ni2WMoVNb 熱強鋼、0Cr17Ni7Al 高強不銹鋼、00Cr14Ni6Mo2NbAl 高強不銹鋼獲冶金工業部科技成果獎。這期間,太鋼率先按照國際標準成功生產出不銹鋼2B工藝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開發出了不銹鋼卷板工藝潤滑新技術。
不銹鋼標準日臻完善。冶金部標準化研究所組織有關工廠和鋼鐵研究總院就不銹鋼鋼棒(坯)、鋼板、鋼帶、鋼絲四類產品提出了20個標準草案,1983年對這20個標準草案進行審定,新制定標準12個,包括冷加工鋼棒、鍛件用鋼坯、熱軋等邊角鋼、涂層薄鋼板鋼帶、熱軋鋼帶、彈簧用冷軋鋼帶、冷頂鍛鋼絲、惰性氣體保護焊接用鋼棒鋼絲、外科植入物用鋼棒鋼絲和薄板鋼帶;修訂標準6個,包括熱加工鋼棒、熱軋板、冷軋板、冷軋帶、鋼絲、盤條等。至此,不銹鋼共18個標準,其中國家標準17個,行業標準1個,初步建立起了我國不銹鋼標準體系。之后,又對上述標準體系進行了調整和補充,陸續制訂了不銹鋼復合板、鋼絲繩、機械結構用焊接管和無縫管、流體輸送用焊接管和無縫管、鍋爐及熱交換器用無縫管以及彩色顯像管用冷軋鋼帶等多個標準,并對《不銹鋼棒》(GB1220-1984)及一些原有標準陸續進行了修訂。到1985年,我國已有不銹鋼產品標準33個、不銹鋼專用理化實驗方法國家標準13個,一個品種齊全、結構合理、與世界接軌的不銹鋼標準體系基本形成。
至德鋼業,我們根據您的實際需求,給出參考建議,為您提供高性價比的不銹鋼管道及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