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和中世紀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我國的鋼鐵生產技術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山西晉祠北宋(1097年)鑄鐵人(含鉻)至今已近900年而不銹,令人驚贊!但后來長期停滯不前,鋼鐵工業十分落后。據統計,在1898~1948年的50年間,舊中國只生產了760萬噸鋼,比美國1898年一年的鋼產量還要少100多萬噸。1949年我國鋼產量為15.8萬噸,其中合金鋼產量僅有兩三千噸。不銹鋼生產基本上屬于空白。


  不銹鋼的發明時間約在1904~1912年,包括馬氏體、鐵素體鉻鋼和奧氏體鉻鎳鋼,幾乎同時在英、法、德、美四國出現,隨后開始工業生產,1920年后應用范圍擴大。我國在解放前,只有個別廠曾用坩堝法(如1940年在重慶)偶爾試煉過不銹鋼。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首先在重慶特殊鋼廠用電弧爐冶煉生產出1Cr18Ni9Ti、Cr13型不銹鋼57噸。1953年全國特殊鋼廠試制成功40個新鋼種,其中包括鉻鎳不銹耐酸鋼。1954年重工業部發出《關于試制和生產耐熱鋼及不銹鋼的決定》。回顧過去歷史,不銹鋼的出現和發展,均脫離不開當時工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50年代,我國不銹鋼主要用于動力和航空等工業。如1959年開始仿制蘇聯(ЧMTY3753-53標準)9H654奧氏體-鐵素體型雙相不銹鋼(即中國現行國標中的1Cr18Ni11Si4AITi),當時試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飛機制造工業的需求,定名為GX-2。


  建國初期,我國全面采用蘇聯標準。1952年7月,重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鋼鐵標準規格會議,正式通過23種部頒鋼鐵標準(重標),其中包括重20-52《不銹鋼及耐酸各種條鋼技術條件》。在50年代,雖然我國不銹鋼以仿制蘇聯鋼種為主。但自50年代中期以后,


  針對當時鎳、鉻短缺情況,開始了Cr-Mn-N不銹鋼等,以結合我國資源為中心的新鋼種研究。1956年首先仿制了美AISI202(1Cr18Mn8Ni5N)鋼。1958年在大冶鋼廠試制了Cr17Ti、Cr18Mo2Ti等鐵素體不銹鋼。1959年7月冶金工業部根據鋼鐵研究總院等單位提出的九項合金鋼標準草案,對1952年原重工業部部頒標準進行了首次修訂,頒發了新的部標準(YB),其中包括《不銹耐酸鋼技術條件》(YB10-59),共列入36種不銹鋼牌號。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點的合金鋼標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