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記者對面的周志江,黝黑的臉膛,不高大但卻十分敦實,穿一身在廠區每一個角落都能見得著的工作服;一副普普通通的眼鏡后面,透露著溫和的目光,給對話者的是溫暖與踏實的感覺。著名作家冰心同志曾有一首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久立這朵明艷的花朵也是如此。“久立”的成功,可以說,是她的創立者,一個不肯愧對生命的奮斗者-周志江的成功。30年來,他帶領著久立全體員工發揚“艱苦創業,以質取勝,以信為本”的企業精神,從30年前在一片廢墟上白手起家,不斷進取開拓,至2016年久立已位居湖州市工業制造之首。
創業怎樣才能成功?有人說是靠機遇,有人說靠膽量,也有人說靠智慧······而周志江卻認為,關鍵是要認準一條路,堅持走下去。“道路只有一條”這是韓國作家寫全球500強LG公司總結的至理名言,這家公司從十幾萬元起家,最終成為全球知名企業,成功的秘訣就是認準一條路,堅持走到底,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寬。在周志江的創業生涯中,一直牢記著這句名言,成為伴隨他一生的一句創業座右銘。
一、靠奮斗改變命運
1950年10月,周志江伴隨著共和國周歲的慶典,出生在江南水鄉湖州鎮西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先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合作社時期,還是社里的小干部。母親務農,兄妹有四個,他排行是老三,二個哥哥,一個妹妹,由于僅靠父母掙工分,家中年年透支。他的少年時代正遇上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緊缺,不得不經常用一些樹皮、糠餅、豆腐渣、草根來充饑。
周志江14歲那年,全家人忙碌了一整年,不僅沒有盈余,反而倒欠了生產隊30多元。開年上來,家里被迫讓他退了學,因為交不起3元錢的學費。
從此,周志江就和大多數農村青少年一樣,起早貪黑,為的是賺取2分的工分-那是一個正勞力的五分之一。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從3分、4分···,一直到20歲時成長為一名農村的正勞力。
雖然周志江只讀到高小就輟學了,他是,他懷著對知識的渴望,經常去參加夜校念書。農村的貧寒生活迫使他渴求一條改變現狀的道路。
他從小就有一個愿望-去城里當工人。一次,他去蘇州扒垃圾,晚上想去看場電影,在刺骨寒風中站立了幾個小時,被西北風凍得渾身發抖,但買不到電影票。看著那些穿著時髦衣服進入電影院的城里人,他強烈地感受到城鄉差別太大了。心想,這輩子能做城里人那該多好呀!
一年冬天,周志江和同村的三個人一起搖船去賣草干,不料船在太湖里擱淺了,同去的人都冒著刺骨寒風下到冰冷的河水里“拔船”,周志江因年紀最小,同伴讓他在船上把舵,但他卻顧不了那么多,也縱身跳進刺骨的水中。船是“拔”了出來,但當他渾身哆擻地爬上船時,全身快凍僵了。從此,他想離開農村改變命運的念頭日愈強烈!
機會終于來了。長興8383國防工程需要抽調民兵參加建設。1970年,在周志江報名參加了國防工程建設,主要任務是在工地做水泥、石子的裝卸工作。在兩年的時間里,過的是部隊半軍事化生活,每天還背“老三篇”,交流心得體會,與周志江一起去的12個民兵,算他的文化程度最高,所以經常幫伙伴寫信,還承擔班里出黑板報、寫匯報總結等任務。
部隊對工程質量要求極高,如對石子的堆放要求整齊等,還做樣板給大家看。當時,種菜、養豬等義務勞動非常積極,奉獻精神十分濃厚。在這種環境下,周志江的文化得到了很大提高,思想意志得到了磨煉,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對以后在工作中養成認真負責、重視質量意識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臨危受命扭虧為盈
1971年底,周志江從8383工地回到了家鄉。在家種了一年田后,進了湖州磁性材料廠工作。燒了五年窯,干過最苦、最重、最累的活,那段時間的艱苦磨煉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這是人們最為稱道的品格之一。
6年后,廠里要上新項目,周志江和其他4名員工被派到上海學習半年,由于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便推薦他負責技術工作。5個人學習回來后,負責籌建新產品項目,當時周志江負責新產品的技術工作。新項目投產后因各種原因沒有給企業帶來效益。1982年,國家開始提倡干部“四化”,那年周志江33歲。一天,鄉里領導突然通知他和老廠長下班后留在廠里,找他們談話。領導說,廠里已經連續虧損三年了,需要你挑重擔當廠長。周志江感到很突然,因為從一個技術員直接擔任連年虧損企業的廠長,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他,猶豫了!
但鄉里的決定不可逆轉。1982年11月,周志江走馬上任當了廠長。這一年過得相當艱難,因沒有技術力量,一次,他專程跑到江西去請師傅,回來時已臨近春節,天又下著大雪。當他回到廠里,只見廠房已被大雪壓塌,工人們全部回家了,副廠長也辭職了,外面傳言四起:廠房倒了,人散了,廠辦不下去了,明年沒希望了!但周志江偏不信,找到駐上海的銷售員,要他千方萬計在春節前收回1萬元貨款,無論如何在年前先把工人的工資發掉。“廠房塌了,人不能散,工廠還得辦下去。”12月26日銷售員終于拿到1萬元錢。周志江高興得馬上挨家挨戶去發工資,工人們看到廠長冒著風雪上門發工資,都感到希望還在,本來已“冷卻”的心又熱乎起來,紛紛答應春節后仍回廠上班。
災后的企業又恢復了生產,但產品缺乏銷路。周志江想,市場上那些名牌自行車、縫紉機為啥要憑票購買?關鍵是質量過硬,消費者信得過,出現供不應求才采取憑票供應,因此廠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產品質量不過關,所以周志江花大力氣從抓產品質量入手。
為此,必須進行改革。周志江要尋找突破口-辭退了兩名工作責任心比較差的工人,一名是自己多年朋友的妻子,一名是雙林鎮上一位干部的女兒。講到為何要辭退這兩名工人時,他回答說:“照她們這種態度工作,既浪費原材料,又影響他人,還要發工資,這叫真正的浪費,而企業承受不了這種浪費!”當時全廠70多名工人中,相當一部分年齡在五十和六十歲左右,這樣的員工隊伍企業難于發展,于是周志江就動員老職工讓自己的子女或孫子來廠里接班,這樣一來,員工隊伍基本實現了年輕化。他又跑到學校去招收委培生,招聘技術人員,聘請星期六工程師,初步解決了技術力量,接著實行計件工資制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企業出現了生機。周志江上任的第一年就扭虧為盈,實現利潤3.6萬元;第二年盈利8萬元,第三年達到16萬元;第四年達32萬元,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使員工的信心得到極大的振奮,也引起了鄉領導的高度關注。
三、晉升鄉工辦主任
因為表現突出,1986年,也就在周志江當廠長的第四年,鄉政府先后籌建了白水泥、染沙廠等多個項目投資,但均未辦起來,成為半拉子項目,迫切需要一位懂工業經濟的人來統抓全鄉工業經濟,就提出要周志江當鄉工辦主任兼工業公司總經理。在旁人看來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職務,因為這是走向鄉政府領導職位的“通道”,但周志江骨子里還是不甘于平凡,希望創業,因為經過4年的艱苦努力,企業經營局面已經打開,新開發的一只新產品-拋光磨料的市場銷售額已達到130多萬元,自己覺得任務還未完成,需要繼續干下去,因為他對企業發展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路。然而,鄉領導要他服從組織決定,沒有推辭的余地。1986年底,他離開朝夕相處的同事,離開工作了13個春秋熟悉的工廠,離開了曾日日夜夜工作的崗位,到鄉里擔任鄉工辦主任兼總經理。
在擔任鄉工辦主任后的那段時間里,周志江三分之一時間陪各級領導考察企業,三分之一的時間參加各種會議,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理自己的工作。工辦沒有決策權,鄉里工業經濟有了成績,功勞歸廠長們的;出了什么問題,工辦又首當其沖要承擔責任,工辦主任夾在中間,這個“差使”實在不好當!尤其在要否上麥芽廠和小軋鋼廠的問題上,周志江與鄉政府領導的意見統一不起來,因為麥芽廠的原料-大麥,不是我們江南的主產區,而且季節性很強,很難在技術上解決成本高的難題,成功率很低;小軋鋼廠是國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項目,肯定沒有前途,但鄉領導堅持要上。在這兩件事上,讓周志江覺得再當這個“官”沒有多大意思,難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但是那段經歷,也使周志江見了世面,認識了一批上層領導,開闊了眼界,更善于從宏觀上考慮問題。1987年,周志江出去引進投資項目,找到上海電纜研究所,發現當時防火電纜產品市場前景看好,但是尚處在科研培育階段,不能盡快形成市場。又經歷幾個月的調研、考察,發現國內不銹鋼管產業剛起步,于是,周志江找到上鋼五廠,得知上海、江蘇已有不銹鋼管生產廠家,而浙江省還是空白,項目發展前景非常好,而且防火電纜和不銹鋼管兩個產品的部分生產設備可以通用。周志江興奮不已,決定從不銹鋼管項目入手。
在說服了鄉政府領導后,周志江就四處奔波籌建該項目,并毛遂自薦當廠長,但鄉里認為周志江是工辦主任,不讓周志江到企業去,可周志江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不想繼續當“官”。“你們如果不讓我當廠長,我就辭職去當個體戶,寧可丟了這個鄉工辦主任的官位。”鄉里無奈,只好讓他擔任廠長,同時還讓他兼鄉工辦副主任。掐指一算,自己在鄉工辦主任崗位正好是一年。在他心目中,道路只有一條,就是自己創業,從此,他全身心投入不銹鋼管項目。
四、放棄“官”位艱苦創業
1987年底,周志江毅然放棄了許多人羨慕的“官”位開始籌建企業。但首先遇到家屬的反對,妻子認為這是自討苦吃,因為家里有兩老兩小,還有好幾畝農田,在工辦工資有保障,工作也不是很忙,能兩頭兼顧。現在去籌辦企業,不僅風險大,而且工作沒日沒夜,根本顧不了家里的農活。但周志江義無反顧地認準不銹鋼管項目,在“四無”-無資金、無設備、無原料、無科技人員的情況下,帶領39位農民,在13畝爛水田里開始了艱苦創業。
企業剛辦起來,資金很緊張,作為企業負責人,定原料、談訂單,周志江幾乎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溫州人有句話叫“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他當時就是這樣。那個時候談生意,都是親自去的,而且資金緊張,再遠都只能坐火車。”周志江說,有一次,他和另外一名廠部管理人員一起去四川買原材料,為了省點錢,坐了50多個小時火車。還有一次去北京談生意,正逢著農忙時節,兒子很小沒人帶,無奈之下他帶著兒子去了北京,為了省錢,還選了個地下室住宿。
憑著在鄉工辦工作期間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周志江先向上海電子材料公司借貸50萬元,再從湖州建設銀行貸款95萬元,籌措了145萬元,建起了第一批廠房-6間簡陋的油毛氈棚屋,創辦起湖州金屬型材廠(久立前身)。工廠是建起來了,但資金卻十分緊張,他想盡一切辦法縮減開支,并實行“帶資進廠”(新招員工每人帶資金500元)啟動生產。成天忙于廠里工作,無暇顧及家里。
一次,周志江從上海出差回家,因為正值農忙,家里幾畝農田只有妻子一個人在田間勞動,由于勞累,妻子心情很不好,一發火竟把丈夫包里放著的一份訂貨合同給撕碎了,周志江急得馬上從地上撿起來,一塊一塊地粘好······。困難絲毫不能動搖他的信心,離開了公職選擇自己創業,是因為他看準了不銹鋼管項目的廣闊前景。
那個時候全國都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高樓大廈拔地起,而現代化的城市都是建立在鋼筋水泥之上的,對原材料的需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當時占據中國市場主導的是傳統鋼管,不銹鋼管的生產和利用規模都很小,所以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周志江堅定不移地選擇不銹鋼管產業。
然而那些握慣了鋤頭鐵耙的農民要掌握不銹鋼管生產技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提倡橫向經濟聯營,于是周志江五赴上海,以誠意打動了上鋼五廠領導,同上鋼五廠簽訂了3年的技術合作協議。該廠派了6名專業人員手把手現場指導企業的工人。6個月后,一線生產工人全面掌握了操作技能,并有了幾個掌握工藝的專業人員。隨后,上鋼五廠又派來技師做長期技術監督和指導。
當時物質條件很差,連個像樣的辦公室也沒有,從大上海請來的師傅一下子接受不了兩地物質生活的巨大落差,生活很不習慣,心里有了疙瘩。周志江心里想:“可不能讓他們受苦。”千方百計從生活上照顧,擠出一間辦公室解決專家們的住房,還買來煤氣灶讓他們開小灶。有一次,酒足飯飽的上海師傅們踱步來到廠長辦公室,發現周志江就著開水吃家里帶來的干糧,他們很是吃驚,想不到廠長待我們這么好,自己生活如此艱苦,師傅們被深深地感動了······。從此,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為廠里排憂解難,解決技術難題。次年10月,廠里成功生產出不銹鋼無縫鋼管,填補了省內空白,產品通過鑒定,成為浙江省最早獲得冶金部不銹鋼無縫管生產許可證企業。
五、一張便條渡過難關
1988年11月,湖州金屬型材廠正式投產,第一根不銹鋼管生產出來了,周志江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但馬上又遇到了困難。那一年,物價上漲很快,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緊縮銀根,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被關停。當時,鎮西有家軋鋼廠,投產一個月后就“死”去了。自己的企業被資金困得隨時也會有“死”去的可能。這一年,因拖欠電力部門3萬元電費,電力部門發出通告:再不交費就要拉電了!周志江向信用社貸款3萬元,信用社不同意······。在幾乎走投無路之時,周志江懷著碰運氣的心理去找曾擔任過湖州郊區領導、后擔任湖州市副市長的某領導,但那天要找的領導不在。當他轉過身來看見對面辦公室里坐著市委葛圣平書記時,便大膽走了進去,簡要反映了不銹鋼管的發展前景以及目前企業面臨的資金困難狀況。葛圣平書記聽后非常理解地說:“你是否可以去找市財政局或鄉鎮企業局一家投資公司,請他們幫助想想辦法?”周志江說,我不認識他們,請書記寫個條子吧!葛圣平書記便隨手拿了一張紙寫上“丁文賁,企業需要資金,請財政局酌情考慮”幾個字。周志江拿了這張條子找到市財政局長丁文賁,丁局長看到市委書記親筆寫的條子,非常認真地接待了他。對周志江說:“要100萬實在有困難,我想辦法給50萬吧!”,周志江當時一下子驚呆了,心想哪怕是幾萬元也好,竟然一下子能借給50萬元,激動得連聲說“好!好!夠了,謝謝!”。
用這筆錢,周志江立即支付了3萬元電費和6萬元貼息貸款······。這筆借款不僅僅是延續了企業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信用社看到市財政上能借給久立50萬元,看法立馬就不一樣,認為肯定是值得扶持的企業,而廠里職工知道企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認為是件鼓舞人心的事,發展有了希望,企業渡過了最初的資金難關!
回憶這段歷史,周志江始終忘不了這次偶然的相遇,忘不了葛圣平書記揮寫的這張條子,也忘不了市財政局長的支持。他想,如果沒有那50萬元,也許就沒有今天的久立集團,更沒有今天自己的事業。他對關鍵時刻給予企業幫助的領導,一直懷著感恩之心,永遠銘記在心。
六、一部電話選擇了“久立”
久立從1988年投產開始,即遇上“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宏觀調控,一直徘徊在生死邊緣。特別是1991年,為了還當年向上海電纜研究所借的50萬元,差一點又走入絕境。周志江說:按當時的特殊國情,其實這筆錢可以不還,像江蘇一些企業就沒還。當他親自把好不容易湊到的款子送到電纜研究所時,連他們都很震驚。周志江認為誠信無價,企業再困難,該還人家的錢還是得想盡辦法還上。人無誠信不立,有時候誠信在短時間內看上去是吃虧的,但從長遠講,誠信的回報遠遠超過暫時所得。這個觀點,周志江始終堅持。因此,周志江的朋友也很多,人家把錢借給他,都不用打條,因為相信周志江這個人。
50萬的借款還掉以后,企業資金幾近枯竭,整個1991年都在苦苦支撐。轉機出現在“1992年的春天”。當時周志江正從深圳回湖州的路上,從電視上看到了鄧小平的南巡談話。
像大多數浙江民營企業家一樣,周志江敏銳地感覺到一個屬于鄉鎮企業的新時代來臨了。“我至今還保存著刊有鄧小平南巡談話的那份《人民日報》。當時信心百倍啊。”周志江說:“南巡談話的效果立竿見影,當年我們就實現320萬元的利潤,還清了借款、貸款以后錢還有得多。我們并沒有立即分紅,而是建了一個穿孔廠。”
剛剛度過建廠初期危機的湖州金屬型材廠,連一部電話都沒有。當時,很多業務訂單都是靠電報傳遞的,曾有好幾筆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的業務就因為電報遲到而夭折。周志江下定決心要裝電話。因為是企業,初裝費要3萬元,他咬咬牙說:裝!沒料到,到真要裝時,電信局提出要10萬元,否則就不裝。他橫下一條心說:堅決要裝!于是,就選了個比較好記的“25999”這個號碼。就是靠著這部電話,廠里的業務源源不斷。
為了記住這個吉利號,周志江就以這個電話號碼的諧音,將改制后的企業命名為“久立”。
不安于現狀的周志江于1989年開發了鉬二鈦不銹鋼無縫管,填補了浙江省空白,并獲全國星火計劃展交會金獎。從此,企業在不銹鋼無縫管制造業里不斷進取、辛勤耕耘,為行業的發展孜孜不倦地努力。1991年至1992年,企業投資1000萬元搞技改,增添了ф76mm穿孔機組、ф60mm冷軋機、65T拉機、
160T矯直機以及烘烤爐、滾底式退火爐等先進設備,建車間4000多平方米,比建廠以來擴一倍多,使冷拔不銹鋼管生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企業用250萬買進了原軋鋼廠土地,使電纜生產有了專用場地,改變了多年不銹鋼管、電纜混同生產的被動局面;企業談成了中外合資項目,外商投資15萬美元,進入國際市場有了已購良好開端;企業建立了職工養老商業保險制度(那時還沒有社會保險制度,即使有也不可能參加),解決了職工退休養老的后顧之憂,一次投入保險費10萬元,并建成并啟用了新的職工食堂,還為干部職工提供公費午餐,解決全廠上下生活上的一大難題;企業不銹鋼管的年產量以及產值、利稅創廠歷史最高紀錄,躍入市創稅利前5名先進行列,被評為“九二市級先進企業”。